从8分到奥赛奖牌:一位温哥华妈妈的教育智慧
- 3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在温哥华,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都行走在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教育之路上。最近,在第五期YES教育中心家长茶话会上,我们有幸请到了一位学员妈妈(L妈妈)真诚分享,她的儿子L同学在第5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铜牌。

这枚奖牌背后,没有一帆风顺的神话,只有一段充满挣扎、自我怀疑、甚至想要放弃的真实旅程。L妈妈的分享之所以触动我们,是因为它揭示了几个深刻的教育真相。今天,我们想结合她的故事,与各位温哥华家长一同探讨:如何守护那份宝贵的兴趣火花,并陪伴孩子穿越学习路上的“至暗时刻”。
1. 兴趣的起点:从“小火箭”到“化学迷”
我们总在谈论“培养兴趣”,但兴趣的火花往往是需要“发现”和“守护”的。
L同学的化学之路,始于一枚社区中心活动上的小火箭。当他看到亲手制作的、填充了“火药”的火箭呼啸升空时,他被化学的“powerful”深深震撼。
L妈妈最智慧的一步在于,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她没有停留在“孩子喜欢玩火箭”的层面,而是继续观察。她发现儿子对武器、战斗机同样着迷,便引导他去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在这个过程中,L自己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先进材料还是强大动力,其核心都离不开化学。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观察者。 孩子的热情可能稍纵即逝,但如果我们能像L妈妈一样,将其与更深层的知识体系(化学)联系起来,这份热情就能生根发芽。
引导,而非强迫。 真正的愿望不是逼出来的。从“玩火箭”到“爱化学”,是家长耐心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的结果。
2. 学霸竟然只考了8分
发现兴趣只是第一步,通往卓越的道路从不平坦。L在11年级时,经历了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巨大考验。
L同学是一位对化学充满热情的自学者。在接触我们之前,他怀着极大的兴趣,独自挑战了加拿大化学竞赛的线上练习题。然而,面对真正高水平的题目,他的第一次尝试,得分仅有8分(满分100分)。
他哭了,他对妈妈说:“我一道题都不会做!”
L妈妈的分享中,这段描述最令人动容。在孩子压力爆棚、彻夜难眠的几个月里,她坦言自己也无数次想劝孩子放弃。但她最终选择的,不是催促“你赶紧去刷题”,而是允许孩子在自己面前展示脆弱,做一个无条件的情感避风港。
她明白,在那个时刻,孩子需要的不是“加油”,而是一个情绪的出口。这段经历告诉我们,自我怀疑和挫败感是追求任何高远目标时的必经之路。家长的坚定支持,是孩子能否熬过这段“阵痛期”的关键。

3. 看清温哥华教育的现实,寻找“引路人”
从9月的挣扎到10月的崩溃,L和妈妈都意识到,仅靠自学已经走不通了。这个转折点,引出了一个值得所有温哥华家长深思的现实:我们能否完全依赖学校教育?
L妈妈的观察非常犀利:
公立学校: 目标是保证毕业率,教育资源相对分散,顶尖学生需要自己去争取,学校很难倾斜资源。
私立学校: 目标是大学升学率,管理更严,但同样,为金字塔尖学生提供的拔尖资源依然有限。
她的结论是:无论公校还是私校,家长都不能“躺平”。依靠学校教育让孩子达到顶尖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他们开始为孩子寻找“外援”——一位真正懂行的“引路人”。L最终遇到的骆博士,展现了一位优秀导师的核心特质:
精准的诊断能力: 通过专业的测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L的问题是“基础不牢”,知识体系存在许多漏洞。
对基础的极致重视: 他甚至纠正了L自学时用错的课本,重新规划了半年的学习方案,从最根本处开始夯实基础。
正向的精神鼓励: 在连妈妈都想放弃时,是这位专业导师在电话那头给予了最坚定的信心和支持。
一个优秀的导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诊断问题、夯实基础,并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精神力量的“引路人”。
4. 家长的双重角色:严苛的“教练”与温暖的“后盾”
(一)作为“教练”:用95%的标准夯实基础
L妈妈用一个“惨痛”的教训点醒了我们:L在十年级曾自学AP微积分BC,每天看iPad自以为全懂了,结果统考只得了2分。
这个经历让她明白,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夯实基础,警惕“假性理解”。她的标准甚至有些“严苛”:“一套题做下来,正确率在95分以上我才可以容忍,这才能说明你真的掌握了。”光看不练,学到的知识永远是别人的。
(二)作为“后盾”:抓住“放松的时刻”进行沟通
在情感上,L妈妈的心得是,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位朋友,要“弯下腰来跟他讲话”。她保持这种亲密关系的关键,是巧妙地利用了每天开车接送的碎片化时间。
她强调,车里是一个“很放松”的环境,这与回家后严肃地说“我们来谈谈心”(“他很紧张,你也很紧张”)形成的压力截然不同。这种“一天一天”建立起来的沟通,在L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在孩子尚小时: 这段路程是“即时学术检测”。L妈妈会问“这一章讲了什么?”,甚至“临时编一个题目就给他做,车上就把题就做了”,以此检验孩子是否真正理解。
在孩子进入高年级: 沟通侧重于情感与状态。早上送校,她会问“睡得好不好呀?”;放学会观察并询问“今天在学校看不开心啊?”
正是因为这种轻松、持续的交流,孩子愿意分享所有细节,L妈妈也能“很了解他孩子的情况”,从而产生真正的同理心。这种信任的积累,才使得L在备战奥赛压力崩溃时,会在深夜找她谈心,而不是把心门关上。

结语:从兴趣到卓越,选择专业的“引路人”
从一枚小小的火箭,到国际奥赛的奖牌,L的成长之路印证了一个道理:兴趣是起点,坚实的基础是桥梁,而专业的“引路人”和家庭的“避风港”则是全程最重要的护航。
L妈妈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温哥华这个教育资源丰富但也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识别孩子的潜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遇到瓶颈时,能为他们找到像“骆博士”那样既能精准诊断问题、又能从根本上夯实基础的专业导师。
在YES教育中心,我们的理念与L妈妈的经验不谋而合。我们坚信,没有扎实的基础,再高的热情也难以持久。我们的课程体系始终将“夯实基础”放在首位。我们的导师团队擅长的正是“精准诊断”,找出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如果您的孩子同样怀有学术热情,却在学习中遇到了瓶颈或困境,欢迎联系YES教育中心。让我们来做那个专业的“引路人”,帮助孩子稳健地走好从“兴趣”到“卓越”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