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少年被斯坦福和MIT录取,妈妈复盘“4条差点走错的路”
- 4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华裔少年HG,9年级开始来到YES教育中心学习,作为YES规划生在2024-2025年申请季拿到斯坦福与MIT的双offer。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学区房到兴趣班,从在校成绩到社会实习,伴随着孩子的出生,父母就一直在努力为孩子规划出一条通往未来成功的康庄大道。
2025年,YES教育中心学员HG被斯坦福和MIT同时录取的消息在温哥华家长群里炸了锅,而看到这条消息的父母都不禁想要了解:他的父母,在教育的路上究竟是如何将孩子托举到这样的高度?

今日在YES教育中心第6期家长茶话会上,HG妈妈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陪伴孩子成长路上的曾经走过的弯路,希望为所有正在为孩子教育焦虑的父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尊重孩子的天性,助他成功。
一、跑得比孩子还快,会掐灭兴趣的火花
HG妈妈分享的第一个“坑”,是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可能犯的错误:跑得比孩子还快。
故事发生在HG8年级的暑假,妈妈看到孩子在数学方面似乎有些天赋,于是便自作主张,为孩子安排了高强度的数学竞赛培训。本以为是“因材施教”,为孩子的长处添砖加瓦,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一个暑假的培训结束之后,孩子说再也不想学数学了。”她回忆道。一个原本可能绽放的兴趣火花,就这样被妈妈给亲手掐灭了。
这次教训让她领悟:家长应该在孩子身后半步到一步远,永远不要想着跑到他前面。 父母并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或领航员,而是孩子的“支持者”和“资源协调者”。
这个领悟在接下来的化学之路上得到了完美印证。
孩子的数学之路被堵死后,HG在学校的科学课上接触到了“水果电池实验”,这意外地激发了他对化学的兴趣。之后他开始积极地参加科学展,甚至在疫情期间在家里自己捣鼓起了各种小实验。

这一次,HG妈妈吸取了“强推数学”的教训。面对孩子的新热情,她没有着急,更没有马上强推竞赛。相反,她选择在孩子身后默默地观察了很久。
直到她确认孩子是真的对化学“非常有兴趣”,并且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可以持续地自主探索时,她才在HG9年级时开始寻找专业资源,为他找到了该领域的专家——温哥华YES教育中心的骆博士。
在骆博士的精准引导下,HG从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初阶竞赛并获奖开始,热情被真正点燃,一步步稳扎稳打,最终在11年级摘得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的金牌。
从“强推数学”的失败到“赋能化学”的成功,对比鲜明。家长的智慧在于从“领跑”转向“守护”,在耐心观察后,于最恰当的时机提供最精准的外部资源。
二、最该坚持的事:保护看似“浪费时间”的爱好
当孩子每周花费十几个小时在一个看似与升学无关的爱好上时,你会不会觉得他在浪费时间?
HG妈妈曾经的焦虑,源于一次与此有关的经历。
HG从小学过钢琴,一直弹到五年级,琴技很不错。当时孩子爸爸觉得孩子钢琴水平“可以了”,便推着孩子去考级。“结果就是考完之后孩子就再也不弹了。”HG妈妈回忆道,一次功利的催促,可能会扼杀了一项孩子长久的爱好。
HG后来又迷上了乐团,每周投入至少十几个小时参加乐团排练,妈妈和爸爸都感到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在学业和竞赛的重担下,孩子每周花十几个小时参加乐队排练到底值不值得?”

这一次,面对孩子对音乐的坚持,他们选择克服内心的焦虑,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如今回想,她无比庆幸。因为音乐带给孩子的远不止是暂时的放松,更为孩子提供了内在的“安定感”、以及成长路上的快乐源泉,在备考最紧张的阶段,音乐也成为了孩子释放情绪的出口。而这段参加乐团的活动经历,也成为了HG在大学申请文书中的闪光素材。
三、与其拼命补短板,不如让长板足够长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为孩子追求一个“完美的履历”,致力于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短板的“六边形战士”。而HG的妈妈却告诉我们,与其拼命补短板,不如让长板足够长。
HG并非一个全能选手。他曾被老师推着去参加商赛、辩论和模拟联合国(Model UN),但很快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应。孩子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坦诚地告诉妈妈:“我的想法很快,但是我的嘴跟不上。”
与此同时,孩子的体育成绩也相当普通,有一次体育课拿到了90分,以至于妈妈开心地开瓶红酒庆祝了一下。面对这些短板,母亲没有强迫HG一定要补短板,而是选择了接受孩子的短处和放弃。

她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强求一个不擅言辞的孩子成为辩论冠军,对孩子来说是徒劳且痛苦的。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发现并全力支持孩子最擅长、最热爱的领域,帮助他们将长板延伸到极致。一块足够长的长板,远比一个平庸的六边形更有竞争力。
四、不期待,才是最好的期待
父母在孩子教育中遇到的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或许是心态管理。HG妈妈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心态:不期待,才是最好的期待。
当儿子参加国际奥赛时,她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她告诉自己不要对结果抱有期待,甚至开玩笑地对儿子说:“妈妈又可以借你的光去旅行了。”她用这种方式,为孩子、为教练,也为自己减压。
她怀着这样心态和孩子老师一起参加了国际化学奥林比克竞赛的颁奖典礼,回忆起那种感觉就像“开盲盒”。主持人从最低的奖项(Honorable Mention)开始念起,每念完一个级别的名单,如果没有自己孩子的名字,就意味着两种可能:要么是拿到了更高级别的奖牌,要么是空手而归。当铜牌、银牌名单都念完了,儿子的名字还未出现时,悬念达到了顶峰。最终,金牌的喜讯传来,所有的等待都化作了巨大的惊喜。

HG妈妈分享到,当把过高的期待传递给孩子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最终的结果极可能是糟糕的。作为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减压再减压!带者轻松的心情上阵,结果反而更好。
这种“不期待”将焦点从最终的结果转移到了享受过程的本身。当孩子不再背负着“必须成功”的枷锁时,他才能以最放松、最专注的平常心去迎接挑战,最终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GPA是所有光环的基础
在所有的策略与心态管理之上,HG妈妈强调了GPA的绝对重要性。
当在场家长得知她儿子12年级平均分高达99.4%时都震惊了,但HG妈妈指出,这恰恰是“一切的底线”。她分享道:“我们后来在MIT和斯坦福的访校活动中,接触了很多被录取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高的GPA。”

对于另一项硬实力——标准化考试(SAT/ACT),她的建议也非常务实:“让孩子各做几套题,看看他更擅长哪一个。然后在压力相对较小的时候(比如10年级末或11年级前的暑假)把它考出来,不要拖到最后。”
HG的顶尖的学术成绩单并非凭空而来,背后同样有其策略支撑。
一方面,在课程选择上,他追求“选最难的课,然后拿最高的分”的理想状态,这向招生官传递了他的“学术魄力”和“扎实学力”。另一方面,他从化学竞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在竞赛备战中投入了巨大精力、深入学习了高阶知识,这使得校内的AP课程和日常学业变得相对轻松。
这种“降维打击”让他有充足的余力在保障顶尖GPA的同时,还能投入大量时间到音乐等活动中,最终实现了学业与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
您是园丁还是设计师?
回顾HG妈妈的分享,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妈妈的自我成长与反思。最好的教育或许不是像设计师一样精心设计孩子未来的蓝图,而是像一位园丁,创造一片肥沃的土壤,提供阳光和雨水,然后满怀信任与耐心,等待一颗种子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去发芽、舒展、向阳而生。











